实践团介绍
实践团队名称: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赴杭州“萧山遗韵,匠艺流芳”实践服务团
指导老师:马硕、郭军灵
学生负责人:朱姝越
实践目的与意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革命文化弘扬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萧山遗韵,匠艺流芳”实践服务团奔赴杭州萧山区楼塔镇开展围绕文旅融合的调研活动。实践团先后走访了村委会、研学基地以及高校院所,力求通过多维度的调研,深度挖掘文旅融合的潜力,感受传统文化在现代乡村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团通过对当地文旅现状的考察,领略了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切实感受到文旅融合给乡村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为后续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实践时间与地点
2025年6月19日浙江省杭州市楼塔镇大同二村
2025年6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楼塔镇萧南村
2025年6月21日浙江省杭州市楼塔镇
实践过程及结果
楼塔镇坐落于杭州市萧山区最南端,这座千年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大同二村以红色精神为底色,精心打造抗美援朝纪念村,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萧南村则以竹篾非遗技艺闻名遐迩,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楼塔古镇更是凭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楼塔细十番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吸引八方来客。近年来,楼塔镇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实现了从“古韵”到“复兴”的华丽转身。
一、触摸历史实景,续写红色篇章
抗美援朝时期,大同二村18名青年用热血捍卫家国。如今,村里依托这段红色历史,打造了多个教育基地,成为传承先辈精神的灯塔,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6月19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大同二村有名的红色研学基地,潘主管热情介绍了村里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随后,实践团跟随潘主管参观了11个抗美援朝战争体验式景点,志愿军集结广场、长津湖战役冰雕连、汉江战役等实景模拟,以及炮弹坑、三八线、作战坑道等都栩栩如生。潘主管提到,常有学校来此研学,他会带同学们参观并开展在大草坪唱红歌、在模拟坑道玩真人CS等特色活动,这为实践团带来了传播红色文化的新思路。
图1实践团聆听大同二村文化历史
下午,实践团前往志愿军纪念园,怀着崇敬之心了解志愿军战士英勇赴战的事迹。实践团深知传播红色文化是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红色文化承载着先辈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理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能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引导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勇担使命。潘主管指出大同二村的文旅优势在于红色资源独特、体验式景点丰富、研学模式成熟,但传播范围有限,多局限于周边学校,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需拓展。
图2志愿军雕像
图3志愿军纪念园
二、编织非遗匠心,展望数字新篇
这片土地上,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交相辉映:红色基因浸润人心,非遗技艺扎根土壤,二者相融共生,勾勒出深厚独特的文化图景。
6月20日,实践团走进楼塔镇萧南村,聚焦“非遗深度文化”展开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在与萧南村村书记章迪峰座谈时,实践团了解到该村探索出“非遗课堂+创新发展”模式,让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社会,助力村民增收,筑牢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在祠堂传艺活动中,实践团见证了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部分成员还亲手参与竹篾制作,在匠人的指导下触摸经纬交织的巧思,深切体会传统技艺的温度与价值。
夜幕降临,实践团探访非遗大师楼明法的家,领略竹编艺术的魅力,其创新作品展现了传统技艺在当代的无限可能。然而,荣光之下危机暗藏。楼师傅提到竹篾工艺传承面临三重困境:其一,制作周期长、精力投入大导致产出效率低;其二,现代廉价替代品充斥市场,挤压了传统竹篾制品的生存空间;其三,学艺门槛高、收益不明,年轻人望而却步,技艺面临断代风险。
对此,实践团提出“直播+电商”的破局思路:通过直播呈现竹编全过程,让观众直观感受技艺魅力;依托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让手工艺品走进更多家庭。这一构想既为非遗搭建了现代传播桥梁,也试图以经济反哺为传承注入持久动力,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为传统技艺寻得新的生长点。
图4实践团与非遗传承队伍合照
图5实践团参观传承人家中制品
图6实践团帮助直播
图7实践团与竹篾非遗传承人合照
三、深耕乐艺传承,守护文化记忆
“楼塔细十番”是流传于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代,是集丝竹、吹打于一体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风格细腻典雅,曲目丰富多样。其文化底蕴深厚、艺术魅力独特,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亮点,推动了当地文旅融合发展。
6月21日,实践团在走访萧南村后,来到楼塔古镇,与国家级非遗楼塔细十番传承人楼刚会长展开座谈。楼会长介绍了楼塔细十番的近况,并提出借助网络直播等平台让更多人知晓这项非遗的创新思路。
座谈会后,在楼利波主任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深入传艺馆和演绎祠堂,近距离感受楼塔细十番的魅力。楼主任介绍了表演乐器及其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楼塔人民精神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当地人民的记忆与情感。
夜晚,实践团聆听了传承人们的演奏。这支队伍的平均年龄高达六十多岁,却始终坚守传承使命。二胡的婉转、竹笛的清脆、古筝的深沉,各种乐器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音乐画卷。表演结束后,实践团与楼刚会长签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议书,标志着双方将在非遗传承与保护领域深度合作,将其打造成大学生学习和实践非遗技艺的重要平台,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开启文化传承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新篇章。
尽管楼塔细十番文化内涵深厚且传承人积极探索创新传播,但仍面临传承队伍老龄化、年轻一代参与不足、技艺断层风险等问题,非遗的长久传承还需进一步思考。
图8实践团与楼塔细十番会长座谈
图9实践团参观演绎祠堂
图10实践团聆听楼塔细十番演奏
四、弘扬青春力量,赓续精神文脉
指尖流转技艺,岁月沉淀匠心,在这样一个小镇,一编一刻皆是传承,一弦一音饱含深情。实践结束时,实践团队长朱姝越更是有感而发:“我深感荣幸,能够在传承过程中贡献一己之力,每当推动这些乡村取得些许进步与发展,我们的内心便充盈着满足与幸福。”
“如果有人肯学,我一定带他们。”楼明法师傅的心声让实践团豁然开朗,他们意识到此次使命远不止记录,更需要做的是搭建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桥梁!在这次实践中,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乡村,用沟通连接匠心,充分挖掘在地的文化资源,为后续品牌IP打造和数字营销策略积累了大量素材。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整合红色、非遗资源,设计差异化旅游产品,提升游客参与度与转化率,真正有机会发挥他们的专业所学,为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真正实现“学子以创新续脉,文脉因新声绵延”的伟大蓝图!
竞赛名称:建行裕农通杯 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
项目名称:绘梦楼塔——红旅非遗承古韵 传艺拓路兴乡村
学校名称:浙江财经大学
团队名称:星潮传声队